中医师承考试指导主要学术思想

时间:2022-03-02 14:15 来源:战考网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师承心得体会笔记怎么写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2、现代的师承文化,包括学校的师承等等。

  3、结合实际,具体分析一下中医的传承,可以写一些自己的感悟与感想。

  中医师承指导老师该如何选择,有什么条件

  根据《河南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暂行)》规定,应为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注册执业地点在河南省”的“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五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师。

  以此观之,民间中医只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达15年以上的,在顺利通过考核拿到河南省《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后,就具有了当师承指导老师带徒授业的资格。

  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认为,若想走师承教育,除了拜各大公立中医院符合条件的知名大夫之外,多向民间中医拜师学习,也能学得一身好本事,济世救民实现人生价值。

  就像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教授说的那样,中医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

  中医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民间中医的发展史,许多青史留名的中医名家像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民间。

  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一些单方、偏方、验方、秘方,都是历代临床实践的结晶,即便是中医经典著作中记载的方药、技术,也离不开民间中医的贡献。

  “英雄莫问出身”,只要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不管是公立医院的顶梁柱,还是民间乡野的好大夫,都是我们拜师学习的好老师。

  想问一下,通过学中医师承考中医的话,申请人和指导老师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次办不太清楚,网上说

  、不好意思。

  这个你还真心问对我了。

  因为我上个星期才去申请师承的。

  哈哈 材料手续我全部知道。

  而且完全手打保证你不会。

  错误。

  第一。

  你的身份证复印件。

  两张《交给市卫生局和区卫生局》学历或者毕业证复印件也是两张。

  你老是的执业医师证原件+两张复印件。

  而且复印件需要复印三个面。

  医师资格证同上。

  技能职称证同上。

  老师身份证复印两张也要带原件。

  然后你老师所在的医疗几个或者中医药店的卫生医疗许可证。

  复印两张、。

  然后在百度下载一个中医师承合同。

  要复印三份。

  然后你和老师照着上面的格式填写。

  然后带上所有材料。

  去公证处。

  公正。

  要排队。

  人非常多。

  而且还要准备300块钱费用。

  我就是花的300.如果手续办好了。

  等一天去取公证书。

  然后先到市卫生局。

  把所有复印件拿去备案。

  原件不要。

  然后去区卫生局基层管理里办公室。

  交给他备案。

  OK。

  准备参加中医师承考试,关于指导老师方面需要提交什么材料,自己准备不了怎么办

  (1)身份证;(2)户口本;(3)最高学历证书;(4)最高学位证书;(5)《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若是能确定公证日期,可以把(签订日期、公证日期和师承教学时间)打印好,如果不确定的,请留空白,尤其是最后一页,需双方签字的地方必须留白,公证处要求,必须要在公证员面前签署。

  这里,中域师承建议大家在办理师承公证手续时,提前多打印三份完全空白的,现场如果发现错误,可进行替换,并携带电子版本,毕竟师承公证的当天是要求老师必须到场的,老师能来一趟不容易,趁着老师在把该办理的事项都办好最好多做准备。

  中医师承考试对指导老师有什么要求?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文件,中医师承人员的带教老师的条件是必须具有中医、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中医、民族医临床工作十五年以上或具有中医、民族医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并且师承人员与带教老师要需要签订师承关系合同,合同经过公证机关公证生效。

  师承人员跟师学习满3年后,可以向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申请参加出师考核。

  (内容由人民医学网通过互联网整理)

  中医师承指导老师是不是只喜欢年轻人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000字左右中医跟师心得

  跟师心得(一)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在制定了学习计划后,老师又带着我游览了整个医院,耐心的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医院的一些事迹。

  在跟师过程中,能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和老师的交谈中,能了解到她在读经典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在自己浅层的理解上能更深层的了解,也能纠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

  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最宝贵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导和教诲,在坚定自己学习目标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层面,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世界上大多数伟人都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败的经验,才能从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为有了前人成功的经验,才能让更多的人有信心坚定自己的目标,继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

  就是因为有了前人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从而在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更深的层面研究,正是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在我的人生轨迹当中,跟师是一项重大的收获,让我对中医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其含义,而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实际临床中也无法充分理解其理论的含义。

  因此在跟师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必须要记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结合临床,更好的融入临床,在实习中更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个月又可以参加外科医师讨论会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组,在每个小组里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学习外,也可以一起探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在处理疾病中的不同见解。

  在大家的交流中能了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学会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个问题,

  也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

  因此希望这种制度能够延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心去和老师相处,相互尊重,提倡一些传统的好行为,日久自会见真情,老师定会将学问倾囊相授的。

  跟师心得(二)中医临床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理

  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很好的掌握,是每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学生

  期盼达到的。

  但是学生进入临床后发现临床学习与理论学习有很大的

  差别,一时很难掌握,总有每天看病抄方匆匆忙忙但收获甚微的感觉。

  跟师学习这么多天,下面结合我的学习经验谈谈在临床中如何跟师。

  一、要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中医的四诊绝对不是简单地一照、一查,就可以

  取代的“高级技术”。

  必须把过去的知识,与当下的病症结合起来;与患者即时、随机地进行交流才能获得。

  同时,能够被准确表达,记载于书本上的“明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类更多的知识,是那些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东西。

  俗语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通过跟师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才会掌握中医的精髓。

  在望诊上尤其重视望舌,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若见淡白舌,多是气血两虚或者阳虚

  若见红舌,多是热证。

  若见紫舌多是血行不畅。

  临床需仔细观察,以便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治小儿外感热病,看舌之后必察咽喉”

  咽喉为“至阴之地”,对于鉴别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如咽喉红肿,为有实火;红而干,为阴虚;不红不肿,为阳虚;咽喉剧痛而不红不肿,为真寒假热,咽喉红肿疼痛却全身表现为寒证,则为真热假寒等等。

  问诊应讲究技巧,跟师学习就要学会老师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初上临床时往往按西医询问病史的方法求全求细,可是问过之后头脑中却一片茫然,后来不断地模仿老师问诊才有所体会。

  中医问诊有主有次,有取有舍,全凭医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功底。

  问诊主要是确诊某病某证或排除某病某证。

  至于脉诊,首先要掌握脉象特征。

  如浮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如水漂木。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表。

  沉脉的脉象特征是脉位较深,轻取不应,重按使得,如石沉水底。

  反映的是疾病的病位在里。

  掌握了脉象特征之后再在临床中细细体会,最好在切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先从浮、沉、迟、数、弦、细、洪脉等几种常见的、简单的脉象入手。

  其次要经常体会。

  学习切脉好比打球,强调“手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有意识地训练,久而久之,必有所悟。

  我第一次跟着老师上门诊时,老师指着一位高血压的老人要我诊脉,看是什么脉象,书本上的二十几种病理脉象的脉象特征我都能脱口而出,《濒湖脉学》我也熟读过,可是一旦上临床就“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怯怯地说“脉好硬,像绷紧的绳子一样”,老师笑着说“像绷紧的绳子不就是弦紧脉吗?我才恍然大悟,弦脉不就是“端直以长,如按琴弦”吗?从此以后对于弦脉就不陌生了,而且体会到见到中老年人弦脉,特别是左关脉弦劲有力,直上寸口,多半是肝阳上亢,甚至肝风欲动的前兆,必须大剂量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之品方可防患于未然。

  二、要做好病案记录。

  每天跟师出门诊都做好病案记录,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

  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疑难病、罕见病则要详细记录,包括老师药物用法都要详细记录。

  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最好的途径,每当我临床遇到棘手的疾病时,总把以前记录的病案重温几遍,往往茅塞顿开,找到一些好的解决办法。

  三、要勤于思考。

  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

  我在四诊之后考虑这个病是什么证型,该用什么主方,怎样加减。

  然后看和老师的辨证思路是否一致,选方用药是否相同。

  如果相同,则知道自己的辨证思维和老师的基本一致,如果不相同则要考虑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甚至请老师指点迷津,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我的哪些药用得欠妥,哪些药用得得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用等等。

  有时候老师特殊的用方用药,或者特殊剂量则更要仔细揣摩。

  四、要学会与患者相处,

  视患者如亲人,体贴患者,这样患者才会更好的配合你,让你做检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用心读书,用心看病,用心总结,用心做人”。

  这些读书、临证、做人的经验是我们在课堂以及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跟师心得(三)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

  学。

  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

  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

  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

  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

  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

  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

  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

  配伍特点是什么

  用量变化如何

  煎服法有什么要求

  如何加减化裁

  对什么情况适用

  什么情况不适用

  有何禁忌

  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

  切忌想当然。

  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

  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

  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

  临床上是否会用

  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

  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

  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

  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

  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

  《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

  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工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

  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中医专长医师考试到底是什么规则,了解的亲们能大体说说吗

  1、中医(专长)医师是什么

  中医(专长)医师考试是目前国家政策规定针对有技无证中医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唯一途径。

  按照省级考试要求,合法获得中医专长医师证书之后,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等。

  简单来说,新版的中医(专长)医师考试为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开辟了通过考核方式取得行医资格的新渠道。

  2、确有专长考核的作用

  国家于去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文规定:

  1.2020年无证行医将被取缔,列入非法行医,并纳入刑法;2.2020年,所有的乡村医师被注销,由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和乡村全科助理医师代替;3.社区中医诊所的覆盖率要达到80%到85%.

  但国家决定发展中医,放开民间考试,不看学历看疗效。

  只要获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就可以独立行医,独立开办诊所,并且有独立处方权

  为了解决更多中医从业人员的上岗问题,国家特此开通了绿色通道,在2017年底公布实施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国家15号令)。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针对有技无证的中医从业者取证方式:采取了无学历要求,以及取消笔试考试,实行专家评议方式进行考核。

  考取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是民间有一技之长的中医的福利。

  3、哪些人员可以报考

  1、在基层乡村地区从事临床实践、经营私人诊所多年,但却没有资格证书的乡村医生、基层医疗从业者;2、通过家传、拜师方式传承中医药,但是因各种原因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中医从业人员;3、有西医医师资格,希望学习中医但没有取得中医医师资格的在职医生;4、有中药学相关背景的医药学院校毕业生;5、有医学相关背景的中专卫校、职高等学校毕业生;6、从事养生保健相关行业,如保健推拿按摩、刮痧工作,但是没有专业临床实践经验,没条件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

  中医师承报考条件

  中医师报考条件有:

  (一)连续跟师学习中医满5年,掌握独具特色、安全有效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经指导老师评议合格;(二)由至百少2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其指导老师除外)推荐。

  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度员医师资格考核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申请表》;(二)本人有效身份证明;(三)中医医术专长综述问(包括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适应症或者适用范围、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说明等)和能够证明医术专长确有疗效的相关资料;(四)至少2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推荐材料;(五)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还应当提供经公证机构公证的跟师学习合同、自公证之答日起连续跟师学习中医满5年的证明材专料(包括师承人员学习笔记、临属床实践记录等)、指导老师出具的跟师学习情况书面评价意见及出师结论;经多年中医医术实践的,还应当提供医术渊源的相关证明材料、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5年证明(由所在区域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居委会、村委会出具)或者一定数量患者的推荐证明。


分享到:
  • 扫码加医药类考试老师微信
  • 进行“一对一”考试资讯
  • 注意:

  • .在添加客服时,备注自己要咨询的【考试种类+地区】

  • .先添加客服,再由客服按实际情况推荐给考试老师

  • .添加老师可咨询:考试信息+考试资料+交流群推荐

中医师承及确有专长报考费用获取
请选择一个城市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天津
山东
河南
四川
湖北
福建
湖南
安徽
河北
陕西
江西
重庆
辽宁
云南
广西
山西
内蒙古
贵州
新疆
黑龙江
吉林
甘肃
海南
宁夏
青海
西藏
头

网站介绍 企业新闻 考试动态 新媒体矩阵 合作推广 网站声明 全站导航 加入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苏ICP备案号18066411号-3 icp备:苏B2-20200036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湘江路32号

Copyright@2020-2022南京双引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