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战考网 > 教师资格证 > 考试技巧 >

孟子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1-25 15:13 来源:战考网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教子有方,为了孟子的教育,选择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著作。

  论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以“民本”思想为中心。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其最有效的途径。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不如好的教育。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不过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者萌芽。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的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这就是他所说的“陷溺其心”。

  从“性善论”的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具体来说,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孟子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过则勿惮改”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动心忍性: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 存心养性: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反求诸己: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同时,他又提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要先端正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要从自身找原因。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内在善性的发掘。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为强调“思”的作用,其教学思想更具内倾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深造自得: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盈科而进: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专心有恒: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

  教亦多术: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处在战国中期的孟子,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练习题

  1.下列说法中,最接近“内发论”思想的是( )。

  A.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B.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C.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外因素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D.最初的心灵像一块白板,一切的观念和记号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内发论的主要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A项是孟子的观点,他认为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给予的,而是人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这个说法最接近“内发论”的思想。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

  B选项,“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为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的主张,意为人刚一生下来时,哭声都是一样,但长大后却有了不同习俗,这是因为受了不同教育的结果。该句强调教育对人成长的后天影响。

  C选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外因素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的主张。

  D选项,“最初的心灵像一块白板,一切的观念和记号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为外铄论代表人物洛克关于“白板说”的主张,强调后天环境的影响。

  2.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指的是( )。

  A.仁之端 B.义之端 C.礼之端 D.智之端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孟子关于“四心”的主张。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句话意为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恻隐之心对应“仁”,是“仁之端”。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BCD三项分别对应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因此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


下一篇:暂无下一篇
分享到:
  • 扫码加资格类考试老师微信
  • 进行“一对一”考试资讯
  • 注意:

  • .在添加客服时,备注自己要咨询的【考试种类+地区】

  • .先添加客服,再由客服按实际情况推荐给考试老师

  • .添加老师可咨询:考试信息+考试资料+交流群推荐

报考条件查询
头
快捷导航
公告专区
普通话
招聘公告
面试公告
备考专区
综合素质
学科知识

网站介绍 企业新闻 考试动态 新媒体矩阵 合作推广 网站声明 全站导航 加入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苏ICP备案号18066411号-3 icp备:苏B2-20200036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湘江路32号

Copyright@2020-2022南京双引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